【本地遊】本地團隊記錄香港老店 助老字號延續承傳歷史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2/22 17:24

最後更新: 2022/02/22 17:24

分享:

分享:

團隊獲悉西貢祥記棧快結業,因此立即進行訪問並刊登,引起網民關注。(相片來源:香港老舖記錄冊)

近年不少老店及歷史建築不敵時間洪流而結業,我們除了眼白白看着它們消失,還有甚麼可以做?由幾位年輕人開設的Facebook專頁《香港老舖記錄冊》,就將老店故事一一娓娓道來,並即將推出實體書,值得支持。

同昌海味、海安咖啡室、均香餅家,不少充滿回憶的老字號相繼結業,與店子相關的歷史和故事也隨店而逝。幸而有個有心團體,不惜一點一滴以相片及文字保留老店,伴隨昔日的文化典故,免費放在《香港老舖記錄冊》專頁上,讓公眾在網上細閱。

撰文攝影義務團隊

團隊主腦馬基諾(Ian)2018年開設《香港老舖記錄冊》專頁,最初只是簡單介紹老店及寫寫感想,後來覺得香港其實有很多老字號,蘊含豐富的本地文化元素,可以做多一點,也愈寫愈深入,於是集合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起訪問及撰寫文章,就發展到現在。

現時由5位核心成員組成,Ian以外還有主修歷史及建築保育的詹穎宜(Erica),她屬於早期的成員,因為一次參加了Ian發起的深水埗導賞團而認識。之後招募新血擴展團隊,後期加入的還有李佳玻(Boris)及兩位攝影師陳容笙(Easy)及黃文晉(Tay)。各人本身有正職,未必從事文化保育相關的工作。大家都對文化保育有興趣,因而一拍即合,現時共有10多人左右。

(左起)李佳玻、陳容笙、馬基諾及詹穎宜,為《香港老舖記錄冊》的核心成員。((相片來源:香港老舖記錄冊)

盼助老店解決問題

成立《香港老舖記錄冊》專頁,目的除了記錄老店,更希望可以幫助到他們。「我們都觀察到老店因各種原因而陸續結業,想將記錄作為手段,協助老店生存或傳承下去。所以我們除了做訪問外,也會與店主建立關係,並非出完post就完事,以後不相往來。」

Ian的目標是將來如果他們需要幫忙,例如想找學徒、員工或新店續租等,都可透過專頁傳播開去,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及困難,而非單純的記錄及分享老店。例如之前他們試過義務幫金馬皮衣刊登招聘廣告,讓他們多個渠道聘請實習生。雖然現時只是起步階段,但這也是他們的計劃之中。

創於1920年的陳明記粉麵廠,他們深入廠房拍攝,並將製作過程一一仔細道來。(相片來源:香港老舖記錄冊)

細膩圖文記錄

《香港老舖記錄冊》專頁上的老店訪問巨細無遺,店舖基本資料以外,還有詳盡的背景、店主故事,讓人看得津津有味。Erica說:「訪問前後我們也做足功課,要做大量資料搜集,從網上、舊報、舊相片及書籍等,務求將店舖最詳細的內容展示給觀眾閱讀。」

在篩選店舖方面,他們考慮當中的獨特性、開店歷史、售賣貨品種類或裝修可反映香港年代特色等。有些店沿用一些快要消失的工藝及技巧,如全以人手製造的醬油廠、去年絕迹市面的象牙行業等,有迫切性要去做。現時有些店都有利用社交媒體,要接觸也相當簡單,有些老店願意作轉介,或是有讀者報料,都令他們更容易發掘題材。

梁津煥記是專門製作傳統壽衣的老店,現已買少見少。(相片來源:香港老舖記錄冊)

保留文化及價值

有別於一般傳統傳媒,要博取老店信任不容易。「我們要跟他們解釋我們的專頁是其實是一個民間自發的非牟利組織,旨在記錄老店及當中的價值,讓香港人及身在海外的觀眾都可以知道,亦有可能推動到生意。不少老店知道後,也樂意接受我們訪問。」

專頁中約有30至40個詳細訪問文章,都是成員們義務性質,利用公餘時間去營運,當中有28篇收錄在即將推出的《香港老舖記錄冊》一書內。「我們當然希望愈多愈好,始終時間有限,未必能很急進地完成,所以寧願放慢腳步,也不希望影響內容質素,以及成員們的日常生活。」

Boris採訪的灣仔愛群理髮,他記得店主透露經營辛苦,因此希望專頁協助推廣,能幫助他們營運下去。(相片來源:香港老舖記錄冊)

體會港式精湛工藝

進行老店訪問時也有不少難忘事,Tay印象最深刻是到訪碩果僅存、位於錦田的頤和園醬油廠。「醬油是日常食品,原來製作需要大量工序,更沿用最傳統的全人手方法製造,像工藝品般精雕細琢,以後對醬油的看法有新體會。以前對老香港認識不多,訪問後多了接觸,對香港的聯繫、文化的感受層面也更深。」

Ian曾訪問的高和皮鞋,也是以全人手製作而成,品牌有過百年歷史。他跟老闆到訪鰂魚涌的工場,見到幾位上海老師傅,匠心獨運地造鞋。他深感香港的工藝水準絕不比外國遜色,只是曝光率不高,因此希望讓更多人認識,知道香港也有不少精湛的工藝,更是Ian堅持繼續的動力。

製鞋師傅年事已高,雖不介意將工藝傳承,但要找徒弟入行也不容易。(相片來源:香港老舖記錄冊)

望港人親身支持

不少香港老店面臨租金高昂、行業式微以及青黃不接的危機,沒有接班人承傳,就有機會令店舖甚至工藝失傳。如Ian提及高和皮鞋的老師傅年紀很大,未必再有精力繼續做下去:「任何事物也有期限,我們作為老店推廣平台不能坐以待斃,更加驅使我不遺餘力,解決老店面對的問題,希望可以挽救到更多香港的傳統工藝及文化元素。」

本地的老店或舊建築,在保育及活化之間也難以取得平衡。他們認為新產品、包裝、銷售方式的改良,也有助行業推陳出新,但就要保留獨特文化核心及香港元素,不能一下子抹殺掉。他們也樂於見到老店與時並進,即使做了幾代也隨時代而變化,將古老的東西跟現代接軌,才是生存之道。

福華茶行營運了3代,推出一些新包裝示人,感覺更加年輕化。(相片來源:香港老舖記錄冊)



近年香港人於社交媒體上得知老店結業的消息,就一窩蜂去重訪老店「打卡」懷緬,尋求最後的回憶。Erica說:「多人關注一定是好事,但有多少人真的會了解背後的議題,身體力行去支持呢?我們付出了時間精力去推廣老店文化及價值,正正希望港人知道老店仍然存在,會親身去幫襯,做一些改變,而非純粹去like了就算。」

記者:張頌婷